
高血压
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宜血压水平应有不同。血压值和危险因素评估是诊断和制定高血压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不同患者高血压管理的目标不同,医生面对患者时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该患者最合适的血压范围,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推荐使用24小时长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除评估诊室血压外,患者还应注意家庭清晨血压的监测和管理,以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高血压症状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清晨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
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关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高血压仅是其症状之一。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可具有其自身特点,如主动脉缩窄所致的高血压可仅限于上肢;嗜铬细胞瘤引起的血压增高呈阵发性。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知
1、改善病人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经常在临床上看到一些高血压病病人,出现头晕、乏力、心烦急躁易怒、失眠等症状,虽然服用了降压的西药使血压下降到了正常水平,但是症状却一点都不减轻,这时如果用中医的辨证施治,阴虚者滋阴,阳亢者潜阳,火旺者降火,痰浊者开窍化浊,往往能达到病人既血压下降又消除症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效果。笔者曾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留美医学生写的,言他的美国导师患有高血压病,虽服用降压的西药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但是这位导师每到下午就满面通红,这位学生就推荐导师用中药菊花泡茶喝,结果这位导师喝了一段时间后颜面潮红症状就消失了。这一个小例子说明中药在单纯降压方面虽不能与西药相比,但就改善症状方面却有一定的效果。另外在临床上见到一些病人虽患高血压病但无任何不适症状,而服了西药血压下降至正常水平后病人反而觉得头晕、乏力等全身不适,这时候如配合中药来辨证施治往往能收到消除症状的效果,笔者在临床上就是这样做的。
2、防治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
1999年我国发布的“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中指出,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在降压的同时对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进行干预。高血压主要的靶器官损害涉及动脉、心脏、肾脏、脑、眼底等组织和器官,其中最重要的是左心室重构和血管重构,可引起心、脑、肾、视网膜的并发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血管重构损伤之一,是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多发生在病程较长和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也就是高血压病的Ⅱ、Ⅲ期,长期的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病理产物瘀血、痰浊的产生,这也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198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中,把“组织器官结构异常”作为血瘀证的微观辨证的指标之一。另外作者总结了有关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左室重构的文献,其中大多数应用了活血化瘀的药物。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认为,引起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在阴阳失调的基础上出现血瘀、痰浊,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以血瘀为主,兼有痰浊;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则以痰浊为主兼见血瘀或痰浊与血瘀并见。在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基础上出现血瘀、痰浊是引起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
关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靶器官损害的中医治疗,笔者认为仍不能抛开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应遵循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传统中药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在临床诊断高血压病时,注意对患者进行心脏、动脉血管多普勒超声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在辨证施治,调整阴阳的基础上选方用药中重视活血化瘀、祛痰降浊药物的应用,可采用平肝潜阳,祛瘀化痰法;清肝泻火、祛瘀化痰法;滋肾柔肝,祛瘀化痰法;益气养阴,祛瘀化痰法;滋阴助阳,祛瘀化痰法;温补脾肾,祛瘀化痰法;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法等。具体药物主要选用活血、化痰中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和降低血脂的药物,现代研究其抑制左室肥厚的机制主要通过扩张血管,抑制心肌局部和血液中AngⅡ的合成与释放,抑制胶原合成和间质的增生,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而实现,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分子机制正在研究中。具有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中药主要有活血化瘀类。另外,应重视药物的长期应用,短期是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的。
3、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预防和治疗轻度高血压病
对于一些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年龄相对较轻,无明显心脑肾合并症,现代医学的治疗措施并不主张马上服用降压西药,而主张采用非药物疗法,其内容主要是改变生活方式,包括减少盐的摄入,松弛-默想方法、控制体重、经常运动等内容。对于这类患者,如配合应用中医传统的一些非药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