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医传承 > 中医科普知识 > 正文

冬季养生要点

文章来源:未知     作 者:admin

冬季养生,实际上就是养收藏之气,冬季是享乐的季节,是犒劳自己的季节,也是猫冬的季节,是闭藏的季节,把元气藏的越深越好,为来年春天的生发提供能量来源!

很多人都听过,老人过冬是个“坎儿”。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抵抗力较弱,气温的骤降以及冷风的侵袭很容易导致原有疾病加重。因此,老人更要注重冬季养生。所谓立冬开始养得好,来年生病少!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黄帝内经》上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三月包含的6个节气,一般从11月7日、8日立冬到明年2月4日、5日立春之间的时间为冬三月。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共六个节气。那冬季跟我们人体的哪个脏器有关呢?从中医的阴阳五行与人体和自然界的关系可以看出:冬季跟我们的先天之本肾脏有关,肾在五行属水,跟冬天、北方相对应,因此,冬天养生就是要养护好我们的肾脏!肾主骨生髓通脑,髓造血,最惧怕的就是遭受寒凉。

一、立冬后养生讲究1个字:“藏”

《黄帝内经》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明训,意思是若冬天不好好养藏,来年春天,阳气不好升发,人就容易生病。其中所谓“藏精”,指的是内藏人体的“精”“气”“神”。即藏五脏之精,尤其是肾精,养藏阳气,养神。

1、藏“精”: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苏友明2019年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中表示,肾精是五脏之精的根本。所以冬天要适当节欲,避免酒色过度,以藏精于肾,防来年病温。

2、藏“气”:固护阳气,应注意避寒保温,不要过度劳累;尽量要少出汗,不要剧烈运动,避免损耗阳气;衣服要穿暖,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3、藏“神”:冬天万物闭藏,人的神气也应避免过于浮越。正如《黄帝内经》所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光线会影响人们情绪,冬季日短夜长,光照时间缩短,可能出现情绪低落、体力衰退、睡眠不稳、身体疲乏等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养神最好的预防方法是多晒太阳。

二、立冬后养生,早晚记好2件事

1、早睡晚起:立冬节气人们要做到早睡晚起,适当早睡能够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和阴精蓄积。建议在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在10点后进入安静、放松的休息状态。早晨可以7点左右起床。

2、早晚喝好一杯水:早晨是人体生理性血压升高的时刻,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之睡了一夜,排尿、皮肤蒸发及口鼻呼吸等使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起床后饮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从而降低血栓风险。温白开水是最好的选择。此外,睡前应抿两口水再睡觉。当人熟睡时,体内水分会丢失,造成血液黏稠度变高。临睡前适当喝点水,可以缓解该现象,降低发生脑血栓的风险。

三、立冬后进补有3个要点

寒冷会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为了提高御寒能力,所以需要进补。进补的目的是保温、御寒和防燥。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进补还要注重区域之分。因此,中医里的立冬进补有个地域原则:北方温补、南方清补、高原润补。

1、北方温补:北方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肉等。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冬季适时地多吃羊肉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心胃。冬季适时地多吃羊肉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心胃。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其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南方清补:入冬后,南方气温较北方地区要温暖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主,比如鸡、鸭。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中医认为,鸡肉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在中医看来,鸭子吃的食物多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补肾、除骨蒸潮热、消水肿、止热痢、止咳化痰等作用。南方冬季清补最为适宜。

3、高原润补:高原地区多风少雨,小雪之后更是干燥,因此高原应“润补”。可以在食材中加入百合、石斛、银耳、山药、雪梨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如山药茱萸粥、山药核桃炖蹄筋、山药百合粥、冰糖炖雪梨等。

四、立冬后运动做好4件事

怕冷的人都是体质不太好的人,所以保暖的根本还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冬天不要懒,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八段锦、五禽戏、太极等,运动后要及时保暖。长走动,跺跺脚这些都可以增强脚部的血液循环,使得脚保持一定的温度,还能提高双脚对外界低温的适应能力。冬天应避免剧烈运动后身体大汗淋漓,因为这可能导致寒邪浸入,损伤阳气。运动强度以微汗为主,减少出大汗。

1、不宜过早动:冬季清晨天气寒冷,户外运动时间最好选择9点之后,避免寒气入侵人体。

2、一定要热身:由于寒冷,身体各关节可能会稍稍僵硬一些,因此运动前的热身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3、忌剧烈运动:宜选择轻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以微微汗出为度。汗多泄气,剧烈运动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故冬季应忌剧烈运动。

4、穿防风衣服:人们在冬天之所以感觉很冷,主要是因为风起了作用,所以抗风很重要。要穿有一定的防风功能的衣服,而且重量要轻。穿戴合适的鞋子和运动服装,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

五、立冬后防寒保暖护好5处

1、护好鼻:特别是有上呼吸道问题的人,要注意口鼻防寒,适当佩戴口罩可以防止流感等病毒侵袭。

2、护好肺:要护肺气,南方气温降幅和程度都比北方稍缓,秋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注意防寒的同时,要注意继续防燥。冬季是病毒感染的高发时节,肺容易受攻击。肺气受伤会出现咳喘等呼吸道症状,老人因为肺气不足常感到气短乏力,尤其是患有老慢支、哮喘的人,更为此感到苦恼,因此老人更需要养肺,冬天才能不生病或是少生病。

 

3、护好颈:后颈有人体重要穴位大椎穴,尽量穿有领子的衣服,出门要戴围巾,防止颈部受风着凉。平时多抬头,人挺胸抬头,可以保持颈椎、脊柱的肌张力,保持韧带的弹性和脊椎关节的灵活性,有利于增强骨质代谢,增强颈椎、脊柱的代偿功能,既不损伤椎体,又可预防椎骨和韧带的退化。

 

4、护好腰:腰椎病冬季高发的原因主要是腰椎部位容易受凉所导致的,因为冬季气温比较低,特别是外出活动或者是夜间睡觉时,不注意腰部的保暖,寒气入侵人体,引发腰部的肌肉筋膜韧带出现痉挛收缩,从而引起腰部疼痛的症状。

 

5、护好足:足部保暖,尤其是女性,建议袜子要覆盖住三阴交穴位。睡前可以使用温热补肾、活血化瘀的药物泡脚,如干姜、艾叶、肉桂、花椒、益母草、红花等,可以起到祛寒保暖,活血通络,鼓舞阳气,引热下行的作用。

 

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您更好的适应冬季的气候,保持身体健康。

祝您冬安!吉祥如意!万事顺遂!


 

 

 

 

名医传承

名医荟萃

最新治疗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