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介绍
2024年11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之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冬,是冬季的起始。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立冬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在古代社会,立冬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休藏。
立冬三侯
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意思是,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习俗
1、贺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立冬作为“四立”之一的重要节气,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也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的兴旺吉祥。立冬不仅是冬季的第一个季节,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庆祝。在古代社会,立冬是“四时八节”之一,在中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2、补冬
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古时农民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这天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在闽中习俗中,立冬称为“交冬”,意为秋冬之交。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有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3、吃饺子
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此外,饺子谐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秋收冬藏,在立冬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好吃不过饺子”。
4、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5、“扫疥”
旧时在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6、舂“交冬糍”
这一天,福建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7、吃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立冬养生
1、保持充足睡眠
立冬后,白昼渐短,夜晚渐长,此时的作息不能再强调“早睡早起”,而是要顺应“冬藏”的规律,做到“早睡晚起,必待日光”。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做好保暖措施,起床时间不宜太早,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阳气的潜藏。
2、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
其实立冬最好操作的补肾方法便是晒太阳。阳光可壮人体阳气,使气血和畅,阴寒得除,对肾虚有好处。
不过,晒太阳也要适量,每次晒太阳的时间可控制在30-60分钟,以背部对着太阳,不要仰脸正面迎着阳光。早上8点-10点的冬阳最温柔,是为身体补充维生素D的大好时光。午间11点-12点的阳气最旺盛,可以补充人体阳气。大家可自行选择方便的时间外出晒太阳。
3、立冬进补有讲究
立冬时节,北方地区已进入寒冬,民间常有立冬吃饺子驱寒保暖的习俗,更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而在南方,立冬节气前后广东大部分地区仍以秋高气爽的气候多见,但弱冷空气时有来袭,并常伴骤然降温,早晚寒意习习,气候正缓慢向冬季的严寒过渡,此时也是人体补虚强身的重要时候。
“立冬补冬,补嘴空”,为补充元气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南方地区也有立冬进补的风俗。牛肉、羊肉、鸡肉等肉食由于热量相对较高、御寒效果好,在冬季食谱中较为常见。
立冬食养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以温和平补为宜,过于辛辣燥热的食品容易伤阴劫液,过于油腻或重口味的菜式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均不宜多食。
时下气候干燥,人们容易出现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等阴伤症状,因此食补养身还需注意养阴润燥,宜多吃大白菜、菠菜、白萝卜、鲜枣、石榴、苹果、柑橘、柿子等应季果蔬,既可补充机体水分,又能调节胃肠道功能,促进消化。
需要提醒的是,立冬进补也要注意吃动平衡的问题,不能只吃而不动。适当的活动锻炼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环,通畅血脉,更重要的是能控制体重、增强体质以迎接寒冬的到来。
4、“黑色”料理益肾气
秋冬季节交替之时,应当顺应自然界气机伏潜的趋势,注重补养肾气以助阳气固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乃是健康之根本,而“药补不如食补”,食疗养生相对平和,若能根据具体情况善用食物调养并不输于药疗的功效。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并分别以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所代表。“肾主冬”,因而冬季养生重视补肾,而“黑色入肾”,故以食“黑”为补。
如黑米滋阴补肾、健脾养肝;黑豆补肝肾、强筋骨;黑芝麻滋肝养肾、明目黑发;黑枣平胃健脾、补肾填髓;黑木耳滋阴润肺、养胃补肾等等,此类黑色食材皆是秋冬之交养肾补虚之佳品。
5、“艾”护阳气正当时
立冬进补除了食补以外,艾灸也是相当不错的“进补”手段。《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艾灸是通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传统疗法。由于艾灸能益气温阳,使正气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养生益寿的效果。
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腹部的神阙、气海、关元,背部的大椎、命门、肾俞等皆是常用的强身保健要穴。
时光匆匆唯有节气教我们慢慢来
一程有一程的收获
一季有一季的风景
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秋天再见,
冬天,你好!
随着冬季到来
希望勇敢的你
健康、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