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医传承 > 中医治疗解答 > 正文

第一章:中医精粹的根本

一、中医目标:活得舒服和活得长

贾:现在我们学中医的人对中医知识有所了解,但是学完后对中医的整体总觉得把握还不够,尤其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学到的中医知识比较零碎,连贯性不好。当涉及到学校学习和教材之外遇到的知识就更感到迷茫,因此,把中医精粹整理出来对学习中医的人是非常有益的。中医很讲传承,讲源流,即一开始起源于哪里,中医的根在哪里,中医是怎么变化发展的。中医精粹到底包括哪些?请您先给我们讲讲吧。

鲁:五千年前,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身体的不舒服,中医是为解决这些不舒服而积累的经验方法。中医最终的目标就两个:活得舒服和活得长,即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如果身体不舒服的活着,还活得时间长,那就是受罪。所以看病的目标也是这两个。现代医学把疾病分为很多类型,把疾病治好了,有它一定的道理。中医治病的目的是维持一个人健康地高质量地长时间活着,也是整个医学的目的。

二、中医认识的方法之一:把握藏象

贾:在认识疾病时中医和西医是不一样的,两者之间差距最大、科学性最强、经久不衰的东西是什么?。

鲁:中医是站在人整体的角度来考虑疾病,西医是站在人的局部来考虑疾病。在解剖学的思路上就可以看出来。西医讲心脏、肝脏、肾脏、脾脏等脏器,中医只有五脏六腑,后来发展成为六脏六腑。六腑中还有按照目前西医思维不能理解的,比如三焦。但中医里面也缺很多东西,比如前列腺、胰腺等都没有。中医最缺的一项是没有大脑,五脏六腑中没有大脑。奇恒之腑中有大脑,但是主要的是六脏六腑,管理着人体整个生理过程。中医脏腑的核心不是脏器,脏器是西医的器官,而中医脏腑系统叫藏象。

贾:什么是象? 

鲁:中医思维中,本身并没有把脏腑只当做一种实质性的器官,而是包含象的系统。象思维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思维。中医理论是在战国到汉代期间形成的,是建立在《黄帝内经》基础上的。《黄帝内经》中专门提到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这些都是中医的认知。在中医认知中,五脏六腑都提到了藏象,如阴阳应象大论。象是表象、现象。身体不舒服的表现、现象,是人体脏腑功能不协调的表现。

贾:这个“象”是否能理解成“能被人们感知的一切表现”?

鲁: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器是两个概念。西医的脏器就是指器官,一个实质性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脏器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在现代社会来看这是非常实际的、非常合理的、非常先进的。实际上人身上很多的表现是说不出到底来源于什么具体东西的。

三、中医认识的方法之二:把握“数理”和“易理”

贾:听您讲解之后,我觉得“象”除了指正常的现象和表现之外,实际上我们中医更强调病态的表现。通过病态的表现来与正常的进行比较来认识疾病,这是我们中医认识疾病的一个开端。另外,还有一个在教材里没有讲,但是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数”,请您给我们讲一下。

鲁:中国古代的“数”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由一到零,而且这些数字中有好多跟中医有很重要的关系。比如:中医里的四诊八纲,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把握,能对病人的身体情况基本把握。

贾:在中医里的“数”,包括阴阳是二,五行是五等等。除了这些外,“数”在我们中医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应用。

鲁:“数”在中医中的应用特别关注“一二三”。在古代哲学思想中特别强调“一”,《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一”的概念是中医里非常重要的概念。张立文写了本书叫《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书中共有十八论,天论、五行论、常变论、气论、聚散论、物论、阴阳论、动静论、无极太极论、道器论、理气论、心物论、一二论、体用论等。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医里都能找到应用。张立文写了两本,分为天道篇和人道篇,天道篇讲自然界,人道篇讲社会。传统儒家思想讲中庸,中庸论和现在提倡的和谐很一致,社会是如此,人体也是如此,人体各系统需要和谐。现在很多电视节目都在宣扬提高免疫力,这不是中医的思维。这是在强调某一个方面,什么健身方法用过头了都不对,都不合适。《内经》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达到平和最好,不是给你补才最好。数的思维里有“一、二、三、五”,为什么没有四呢,二分裂就成四,四再分成八。老子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变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其中通阴阳”。数字中医只谈“一二三四五九”。《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代的计算机是二进制,就是一和零的组合,就可以千变万化出各种东西。

贾:数是理性思维必须要具备的。中医里面从零到九有十个数, “零、一、二”是基础,零相当于无极,一相当于太极,一分为二就有了阴阳了。中医里的数可分为三个体系,第一个是“零、一、二、四、八、六十四”,第二个是“零、一、三、六、十二、二十四”,第三个是“零、一、二、五”。但是在学校只强调了阴阳、五行,其他讲得不多。

中医常与《易经》联系在一起,有人常说研究《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有多大。《易经》的易有多种解释,一种是“易就是变易“,《易经》就是研究变化规律的学问,还有说”易是不易”、“易是容易的”,但是我觉得还是“变易”更有意义。

鲁:所以中医在看病过程中非常注意疾病的发展变化,而不是一个方子吃到底的。也就是说要抓住疾病的变化,适应他的变化来用药,随证治之。

贾:“象、数、易”是认识人体最基本的工具,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象,指内在的东西一定通过表象表现出来,所以中医强调“有诸内必形诸外”,这也是我们用象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基本思维。这个思维是有它的现实依据的,而不是空想的。数,反映的是量。中医的量词很有意思,现在说几厘米、几毫米,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小孩都是一样的。但是中医不一样,小孩的一尺和大人的一尺是不一样的,但是都叫一尺。这说明中医认识事物时考虑事物相似性比较多,而对绝对数值关注不多。因为按绝对数值来衡量的话,容易出现不便于描述具体病人实际的情况。

数是反映变化的量,易就是中医讲的化,变化的化。因为变是数量的变,化就是从一个东西变成另一个东西。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象数易,象中有数,象中有易,数中有象,数中有易,易中有相,易中有数。三者是不同角度的统一体。

四、中医治疗疾病的境界:个体化治疗

贾:现代医学对人的具体情况考虑的偏少,但是中医在这方面考虑比较多,这是不是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的体现?

鲁:中医提出的具体化的个体治疗是医疗的最高境界。

五、中医治好疾病的根本:理论的真理性

鲁:中医是在高层面立足建立起来的,在思维方法上中医有其科学的一面,西医也有他不尽合理的一面。

贾:在这点上我认为中医不是大家所说的那种科学,实际上不应谈中医的科学性如何,而应谈他的真理性如何会更好些。

鲁:对,临床能把病看好,就是合理的。

六、中医理论的总源头:天人合一的观念

贾:中医还有个观点是天人合一,您给我们聊一聊吧。

鲁:中医里讲天人合一,天不是指有太阳的天空。创立这个学说的时候,所有的气候变化都是站在天的角度来观察地的。张景岳在《类经图翼》里画了斗纲图,即根据北斗七星在一年里绕北极星旋转,以其出现在不同的方位来划分月份和二十四节气。

贾:中医从产生到现在变化不大,但是西医是日新月异,从这个角度上看,有两种情况,一则中医根本不接受新东西,所以一直不变;另一个就是中医一开始就认识对了,再也没法变了。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中医把握医学的整体,西医在细节上把握更多,我们需要将中西医有机结合起来。

鲁:我一直不反对中西医结合,但是中西医在思维上很难统一,需要个补充和结合的过程。


 

 

 

 

名医传承

名医荟萃

最新治疗案例